阅读历史 |

百姓 (第1/3页)

加入书签

第46章百姓

春去秋来,华阴县迎来了进行土地分配修水利之后的第一个秋收,由于江玄戈成立的农务司在这一年内不断地改进耕种方式,改进耕种工具,培育良种,让华阴县和南宁县这一年的秋收比去年南宁县的秋收还要好。沉甸甸的麦穗、一把一大串女子拳头大小的土豆、红薯,让农人们迎来了近五年来第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年。

现在江玄戈已经完全整合了华阴和南宁两县,华阴和南宁两县有笔直宽阔的水泥路将两县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县的百姓往来日渐频繁,基本上和一个县域没有区别。

江玄戈以南宁和华阴两县打下的基础,准备一次性图谋烈阳、石云、丰林三县,虽然相较之前的稳妥策略略显激进,但运筹得当,风险并不是太大。两县的丰收和百姓们的安居乐业让烈阳、石云、丰林这三县来的人十分羡慕。他们来的晚,华阴和南宁两县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再分给他们。逃难的多是农人,农人们的命根子就是土地。哪怕在南宁县和华阴县有活干,甚至在各种作坊做工或者做个小生意也能挣到钱,但没有土地,终归像是漂流的浮萍,无法在南宁县和华阴县扎下根。

南宁县和华阴县越是向好,这些外乡人心里的期盼就越发按耐不住。渐渐的,南宁县和华阴县境内的外乡人开始暗地里自发串联起来。“都打听清楚了,江大人本籍是南宁县人士,他不过十来岁的年纪,在面对南宁县灾情的时候,说服家里的长辈和乡里其他大户,给百姓们免田租,又说服乡里各大户捐纳粮食组织乡勇团练,打退了来打劫的山匪。后面还带着乡勇团练在南宁县境内剿匪,让南宁县再不受匪寇祸害。在他考取了秀才之后,不忍看到乡亲们饱受大户和官吏盘剥之苦,放弃了大好的前程不再科考做大官,直接当起了南宁县的县丞。当了县丞之后,他就开始丈量全县的土地,兴修水利,开荒修路,渐渐的,把一个破败的南宁县治理的民丰物阜,还能接济许多外来逃难的可怜人。因为华阴县离南宁县最近,所以一开始到南宁县讨生活的华阴县人最多,县丞大人不忍华阴县百姓受苦,又说服了华阴县的县令,开始接管治理华阴县。结果你们也看到了,不过一年的时间,华阴县就变得和南宁县一样,家家的粮食都堆满了粮仓。我们的家乡比华阴县和南宁县也差不了多少。唯一不同的,我们没有江大人这样有通天彻地本事又心怀百姓的好官。要是县丞大人能够像接管华阴县一样,管理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也会变成南宁县和华阴县一样,我们这些人,就再也不用颠沛流离,只要在自己的家乡好好种地干活,一样也能和这两县的人过生一样的生活。”

到了华阴县和南宁县,这些外乡人为了不被当地的百姓和其他地方的人欺负,自发地开始抱团。每个县都隐隐形成了一些代表人物。由于孙九娃是烈阳县最开始来探路的人,他又有主意,于是,孙九娃就渐渐成了烈阳县乡民的代表。

石云县和丰林县也和烈阳县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石云县以曹水生为主,丰林县的代表人物叫周长顺。今天下工之后,三县的人各自来了百来名代表聚集在南宁县和华阴县交界处一家大食店后面岔道上。

水泥路两边不再是荒郊野外,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商铺,特别是两县的交界处,江玄戈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集市,加上几个收容所更靠近两县的中间地带,更多的外乡人在这里聚集,这里便日渐一日的繁华。路两边也不再仅仅是支着的小吃摊,规模好几层的大食店也建了起来。还有生意头脑的人,见两县人流货物往来如此频繁,便开设了大车店,提供牛车螺车租赁服务,生意很不错。

两县的界碑形同虚设。

大食店后面的岔道上,三县的人聚集在一起。在孙九娃带头说出那一番言论之后,三县的代表们都面露憧憬,想象若是自己的家乡也能被江玄戈管理,他们也必将迎来像南宁县和华阴县百姓这样的美好生活。

...可是,如何让江大人也去接管我们的家乡?华阴县和南宁县隔这么近,往年就互通有无。我们三县和南宁县可隔着大别山,和南宁县素来没什么交集,县丞大人会为了我们大费周折吗?再说我们当地的那些狗官能同意江县丞去管理吗?”

是啊,这也是他们这三县的人担心犹豫的原因。江县丞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何必为了他们这么远去得罪当地的官员。再说家乡的那些官员和大户哪一个好相与,县丞大人接管他们的家乡,定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自救者人恒救之,想要县丞大人为我们奔波,我们自己也要动起来,风险不能只让县丞大人一人担!我们去求县丞大人,待他答应后,我们再回乡里名自策应乡邻,要是那些狗官和大户敢不答应,我们就砍了他们的脑袋!不给我们活路,逼急了那就大家都别活!”

悦江府下辖的这些县,果然担的起民风彪悍这个评价。听到要结果了这些狗官和大户的言论,没一个人害怕和退缩,唯一的担心是:“那县丞大人能答应我们吗?″

“会的,县丞大人他老人家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下凡,既然看不得南宁县和华阴县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